Rollup 构建 js 库 transform-runtime- 埋点
- package.json > browserslist 是
- websocket
- 博客 标签 固定为:
HTML, css, js, web, node, 网络通讯, 框架原理,工程架构,性能优化,设计模式,数据结构,逻辑算法,服务应用,其他
一篇技术文章的整体思路归类为以下几点且按照顺序排版。
前言:通常以话题的技术背景为主,一般是引出在未使用该技术前的背景,可分析该背景的一些缺点或劣势,进而慢慢铺垫出你要表达的话题;
分析:通常基于现状分析话题的优点或优势,可列举一些成功案例加以印证话题的可靠度,或通过一些使用场景说明话题的通用性;
编码:作为文章主体最重要的部分,也是技术文章里承上启下的部分,通过展现一些核心代码并添加解析,分析为何这样处理,为何这样封装,为何这样使用;
步骤:该点可有可无,是编码的一项补充,若话题整体编码量较多可通过分步说明,增加更多细节为读者解读,对升华技术文章有一定的作用;
示例: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话题所表达的实际使用场景,一项技术是否普及需一定的实际使用场景支持,通过示例拉近读者对话题的感受;
疑问:话题所引申的技术不管如何高超肯定会存在疑难杂症,需填坑挖坑,这个过程很重要,若推广话题能顺便将话题里产生的坑填了,相信更多读者会认同话题的可靠性;
总结:全文最重要的一点,话题的展开需总结性地收尾,总结话题能让话题的整体性提升更高的层次,以几点总结性的话概括读了本文的收获是什么,学到什么。
WebWorkers
xss 和 csrf 和 跨域 和 http 还有 tcp iso-7
header body, request response, 相关
websocket http://www.ruanyifeng.com/blog/2017/05/websocket.html
redux , redux-saga,
虚拟列表 实现
导航守卫 https://blog.csdn.net/ZYS10000/article/details/105896646; https://blog.csdn.net/HOMEXS/article/details/115033852; 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e8255720eb25
node error-handling(https://segmentfault.com/a/1190000009651765#:~:text=%E4%B8%BA%E4%BB%80%E4%B9%88%E8%A6%81%E5%A4%84%E7%90%86%E5%BC%82%E5%B8%B8%EF%BC%9F.%20Node.js%E4%B8%AD%E5%B8%B8%E7%94%A8%E7%9A%84%E5%BC%82%E5%B8%B8%E5%A4%84%E7%90%86%E6%96%B9%E5%BC%8F%201%E3%80%81try%20catch%20%E6%96%B9%E5%BC%8F%202%E3%80%81callback%E6%96%B9%E5%BC%8F%203%E3%80%81event,%E6%96%B9%E5%BC%8F%204%E3%80%81Promise%20%E6%96%B9%E5%BC%8F%205%E3%80%81Async%2FAwait%20%E6%96%B9%E5%BC%8F%206%E3%80%81process%E6%96%B9%E5%BC%8F%207%E3%80%81domain%E6%96%B9%E5%BC%8F.)
算法 overview
symbol
gc 垃圾回收
performance.now()
https://developer.mozilla.org/en-US/docs/Web/Guide/HTML/Content_categories
node server层的几点考虑: proxy的封装,token,permission, logger, history模式, localStorage preference(
useEffect(()=>{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beforeunload', listener); return ()=>{window.removeEventListener('beforeunload', listener)}})
),重写 table 组件时 要考虑 view-key 和 post-key 的不统一可扩展性
node 爬虫
随笔
- 最近我学东西都是直接看英文文档,发现对比中文文档的话 确实效率效果更高
- 是中文翻译很多会按翻译者的理解 缺点细节,但是就因为这些细节会影响读者的理解精确度
- 是我个人读中文 习惯性略过句子本意,总是为了快速就自动提炼主意…于是更略过了一些深入思考
- 关于教育 一个幼稚想法
如果国家教育不是一口气上完9年义务加大学,而是 初中之后工作几年,选高中,高中之后工作几年,选大学,大学之后工作几年,选进阶硕士博士的。。。。会不会更合理。
对工作没有认知,就对课程没有学习欲望和动力。主动性的学 总比 被动的强塞要好。比如 工作之后才知道要学好高数…
反问:
你让初中的小朋友去工作问题会更多,因为年龄太小对社会认知无法正常满足工作需求;其实义务教育阶段就是在赌学生的认知力;人总会有三六九等的区分,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。
对国家角度 像这种把“人分三六九等”的概念给到孩子的事 很不应该是集体去做。
而该是孩子的爸妈
比如 你家孩子初中假期了,让他去接触下自己周围的工作类型,去了解社会分工,产业链前前后后。。。最后方方面面一定会映射到他的课程上。他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了 - 网上其实更多的是孤独,做任何联网app 最好都要有个社区概念,内部交流加强凝聚,前提是希望app-user两端透明
https://github.com/KieSun/react-interpretation.git 看react源码
todo: http2 相比1的优化